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有人说“:广州好啊,广州人热心,广州食物好吃,广州建筑独特,尤其是雨后的广州,别有一番风味”;有人说“:广州现在发展的很好了,非常摩登赛克,年轻人的世界,创业者的天堂,很多地方时尚感十足”;有人说“:广州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秋天去最合适,即使它严格意义上并没有秋天”,但我认为我们仍不能忽视广州这座城市饱满而略微沧桑的历史,尤其是红色旅游地之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黄埔区的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既成为振聋发聩的口号,也成为无数革命先辈和高级军官,将士学习的“不竭力量之源”。“亲爱精诚”的校训也让军官学子们在日日苦读中收获“精神的食粮”。前些日子,我们深度探访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在名将辈出的纪念堂内留下我们的身影。
正如优秀共产党员李森伟说到的“我们现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这说明我们在进步了;但这不是也决不能成为我们忘记苦难过去路的理由”那样,我们走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看着纪念堂,展厅和庭外葱郁的树木,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思绪飞驰。换句话说,一个现代人站在过去的地方看未来,是一件很有趣和非常重要的事情。
犹记得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孙中山先生纪念室”里的书籍、报纸、杂志和小广播设备,我不仅想象出孙中山先生繁忙的身影和“伏笔夜读”的画面。《成实论》中曾写到“:一分从师得;一分因友德;一分自思维;一分待时熟”。看书看报,博古通今,这本身就揭示了“学史明理”的内涵,这也为今后的“学史明理”指明了方向。即多看书,多看报,多看新闻少睡觉。
犹记得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孙中山故居”里的布局和物件。换句话说,小小的一方世界,屋子如果有生命,它是否明白下榻者是孙中山先生呢?他又否了解当时的黄埔军校在广州乃至中国的地位呢?事实上,即使如此,“孙中山故居”的布局和物件并不是富丽堂皇、夜夜笙歌;它就是革命人士们普通的生活环境罢了,它因为孙中山先生的到来变得有价值。现如今的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产生某些“威胁”。此时的中国,此时的我们,更需要“学史增信”,用先进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继续探访“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我们来到了近乎悲壮的地点,它们分别是“东征阵亡烈士墓”和“血花剧社”。这也是最令我难忘和深刻思索的两个地点。犹记得《意林》中的一句话“: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是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些士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和价值。惨烈的东征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完整家庭”变得破碎,血气方刚的男儿,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儿们毫不犹疑奔赴战场的身影;饱经动荡的“血花剧社”也风光不再,大批的社会人士和莘莘学子不在徜徉在“话剧”和“艺术”的想象世界,他们担起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挽救祖国。我们说这是道德吗?这是道德在国家层面的展现,这也更体现“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必要性。
诚然这是“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我们仍看到很多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事物和物件,譬如军校开班仪式上的中国共产党员联络员,记者以及多位名将、军官。此外,橱窗里也较好保留了军校开班时期中国共产党员们在校内的身影。在动荡的历史年代和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如何发挥军校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目标。换句话说,“开明局”和“如何开明局”得到了落实。
现如今的中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不仅仰仗先辈的努力,而且也更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