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诗《希望》读后感
本篇以希望为名,“希望”本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词汇,然而鲁迅却在开篇写道:“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我大概老了。”让人惊讶于这样一位文坛历史中的斗士,也会有如此哀莫大于心死的时候。写此文时,他也不过正值四十来岁的壮年。但开篇的文藻具透出风烛残年的悲凉,又是为何呢?
想必是眼看着被无数先行者血泪融化了枷锁的民众,又重新让袁世凯张勋之流重新困在笼中;想必是听见了兵燹遍地、天灾无常的土地上民众的哀嚎呻吟;想必是在伸出双手试图驱散阴霾时,感受到无边的寒意。
然而诗人在自觉灵魂被寒意侵蚀的同时,又忍不住将目光向身外探去,寻找希望。身外是“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在这一系列看似痛苦的意象之中,作家却感觉到生机从心底深处滋生出来,他忍不住感慨:“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虽则寥落星稀,月光看似遥不可及,但在黑夜之中仍然可贵。蝴蝶终究不能敌过寒风而僵死坠落,但至少曾在冬夜里奋力振翅;黑夜里犹有花朵默默绽放。虽然在作者心里,猫头鹰的啼叫预示着灵魂逝去,杜鹃声声哀恸凄厉;笑是清浅渺茫的,爱是转瞬即逝反复无常的;然而比起前文之中,毫无爱憎一片苍茫的“平安”,连绝望痛苦都显得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此时依旧觉得周遭死寂一片,于是忍不住发问,“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鲁迅想到了匈牙利诗人的希望之歌,歌中悲叹着随着青春逝去,希望也不再。周遭一切幻觉都消失了,没有星沉月落以至爱的翩跹,青年们也一样“平安”着,平静如同死水一般。由此作者才真正意识到,“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不论周围的人是否能拥有不屈的斗志,自己首先要抛开灵魂之中的腐败,他要“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于是自己成为一缕微光,竟然看不见黑夜了。虚妄的希望不算是希望,虚无的绝望也不过是懦夫的臆想罢了。
其实从鲁迅其他的作品之中,完全可以发现一脉相承的理念。他曾在《热风》里说过,“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也曾在《死后》一文里对社会现实进行激烈批判,最后说,““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留下,只看见眼前仿佛火光一闪,我于是坐了起来”。鲁迅先生的文字,虽然一直着眼于社会苦难和种种时弊,但最终还是对未来给予了无限的期许。他的灵魂深处蕴藏着罗曼罗兰所提到的那种英雄主义,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不曾放弃,仍然崇尚光明,关怀底层人民的苦难,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
时至今日,这种流露于笔尖的意志和永不磨灭的希望之火,还是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意义的。在快节奏的生活重压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去去,社会中的每个人在疲惫的工作中消耗着自我。也许我们在生活中不免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也许哪一天社会黑暗的角落也会将你我吞噬。报纸、自媒体们总是冒出骇人听闻的标题和消息,仿佛在述说着,控诉着,诘问着,世界变好了吗?未来是否还有希望啊?跨越时空,我好似看到鲁迅站在街边,夹着一支烟,他看着袅袅的烟气消失在夜色里,那寂寥的背影仿佛要被黑暗吞没了,环顾四周,寻找“身外的青春”而不得。然而身外的青春,毕竟只是身外的,终究也只是虚妄罢了。人生始终是离不开苦难的,就像西西弗斯不断推动巨石,面临着延绵不绝的挑战。如果要依靠身外青春来滋养枯竭的灵魂,终会因为泡沫的湮灭而陷入虚无之中,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怀疑,落入各式各样的圈套和陷井里无法自拔。但如果像无数革命先驱者一样一往无前;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君子以自强不息”;像鲁迅先生《希望》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那么纵使美好的生活迟迟不来,内心也不至于动摇不定,患得患失了。《希望》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正是告诉每个人在逆境之中,自我觉知,不以身外浮华的希望为真实,也不以虚伪的绝望为依归,走向真正的觉醒!